跳到主要內容區

新竹縣農會案例的行動重點、成果與關鍵

 

新竹縣農會
(照片提供:新竹縣農會)

行動重點

一、公部門的跨部協調與支持

  • 在農業處、教育處、農糧署北區分署跨部門協調下,得以完成最初的資訊統整與共識建立,建立起農會與校方之間的溝通橋樑。
  • 公部門適時提供硬體設備協助,例如農糧署提供農會一台冷藏車,專門負責有機蔬菜的配送。
  • 公部門亦協助農會進行調度,以108年第二學期為例,因疫情影響,學校延後開學兩週,但農會立刻提出蔬菜宅配箱的應對方案,協助農民銷售原定供應學校午餐所需有機蔬菜,並透過農會、縣府、農糧署等系統推廣,在網路上架第二天即完售,確保農民收入,穩定農民信心。

二、農會善用農端基礎、並維持中立角色

  • 新竹縣農會自103年起長期輔導農民,包含種植技術、生產計畫、教育訓練、媒合相關資源等等,並經營農民直銷站,建立了互信基礎,是農會能擔任有機蔬菜調度角色的重要關鍵。
  • 新竹縣農會設置了回報系統,農民需每月至系統上回報生產數量,以利農會調度,當產量不足時,請學校配合修改菜單。農會能要求農民回報進度,也是基於前項提到的互信基礎。
  • 新竹縣農會僅單純扮演有機蔬菜供應平臺,不提供其他午餐食材,且機制單純、價格公開透明,較能取得農民與學校之信任。

成果

目前新竹縣農會與40位在地農民簽約,每週供應6噸有機蔬菜,讓新竹縣全縣學校每週都能食用2次有機蔬菜,除了幫助學童吃得健康,也幫助在地有機農民取得穩定通路。

運作關鍵

  • 公部門:帶頭推動政策,並進行跨部會、跨單位的協調與合作;適時提供硬體設備與銷售協助。
  • 農會:具備長期輔導青農的基礎。合作農民具有一定的生產技術與生產計劃概念,能夠配合達到供應學校需求的產量與品質,同時農會具備協調調度能力,成為農民與學校間橋樑。

 

上一頁:【新竹縣農會】學校、農民與供應商的橋樑與平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