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【屏東恆春半島】在地NGO與供應商協力的在地採購方案

楓港國小

啟動契機

恆春半島的屏200縣道沿線、部分台26線、恆春鎮上、以及恆春鎮邊陲共計18所學校(含分校)的學校午餐,不論是訂購桶餐、公辦民營廚房、或是公辦公營的生鮮食材,都是由在地供應商供應。供應商從西螺果菜市場向固定合作盤商採購生鮮蔬果,食材皆有三章1Q標章,並配合屏東縣政府規定,每週供應1次有機蔬菜。

雖然學校午餐供應無虞,但基於企業社會責任,供應商仍願意採購在地食材,協助在地小農穩定成長,期望未來能逐漸以新鮮在地食材供應學校午餐,縮短食物里程,也扶植在地農民。

行動機制

透過在地NGO組織屏南社大的協助,計畫團隊從屏南社大長年耕耘的友善農民中,找出友善耕種、且有申請三章1Q的農民,媒合供應商收購其作物,以供應恆春在地學校午餐。

計畫團隊先與屏南社大、供應商確認推動方式與期程,以及價格、品項、數量、規格、驗收細節等事項,再邀請農民參與供應商的說明會與共識會議,並透過實地農場拜訪,了解農民生產狀況,釐清其對供應的期待與疑慮。在多方努力之下,在地友善食材於109年10月開始陸續進入學校午餐供應鏈。行動過程之分工如下:

  • 計畫團隊與在地組織:擔任供應商與農民之間平臺,促成雙方達成共識;協助在地供應的前置作業與細節確認;訪視與輔導在地農民,協助取得章Q(或寫生產溯源條碼)。
  • 供應商:協助向學校溝通,媒合願意配合的學校進行試辦;提出試辦流程與推動細節之建議,整合學校提出意見回饋。
  • 農民:定期回報生產進度;調整生產計劃與出貨流程以配合學校午餐供應。

由於屏南社大輔導的在地農民多為小農,產量在十多公斤到數十公斤不等,供應商表示初期可配合小農生產做彈性調度,待未來農民產能穩定與成長後,期待逐漸邁向契作生產。

運作流程

屏東恆春流程

下一頁:屏東恆春案例的行動重點、目前現況與關鍵